自2023年ChatGPT被大眾廣泛認識後,AI迅速進入許多人的工作與生活,陸續也有新創藉AI打造軟體與硬體產品,試圖重新定義人類與科技互動的方式,2024年將出貨的Ai Pin即為其中一位代表。
2024年CES最吸睛的科技產品,莫過於Rabbit R1這個外型討喜的AI掌上裝置,發布第一天就賣了10,000台,接下來的五天,每天都以10,000台左右的速度被訂購。
這篇文章將探討這兩個裝置的未來發展性,由於Ai Pin的新聞比較多,將不多做介紹,以下將先介紹Rabbit R1,再比較兩者差異。
大綱
Rabbit R1與Rabbit創辦人Jesse
Rabbit R1創辦人Jesse Lyu在CES 2024的簡報,被微軟執行長Satya Nadella讚譽為自賈伯斯發布iPhone後,最印象深刻的簡報。
事實上,相比科技大廠每年規格翻新都稱「史上最快」、「地表最強」那種簡報,我對Satya Nadella這個評價再認同不過。
放眼App Store排行榜的前幾名,每一個都是在殺你的時間,不是在節省你的時間。
— Jesse Lyu, Rabbit創辦人
Jesse指出現在app各自獨立,彼此無關連,每當要使用的時候使用者要一個個找,而且常伴隨一堆困惑你的按鈕。
此外,現在的ChatGPT可以給你一些答案,但當你要行動時,你還是必須自己執行。
Rabbit公司發現PC、手機都有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「介面」。
如果AI可以理解這些介面的操作流程,那AI就可以成為你的超級特助;Rabbit開發的大型行動模型(Large action model;LAM)就是讓AI理解人類如何操作介面。
藉由LAM,Rabbit R1要幫人類完成「從找app到完成任務的所有工作」。
以訂外送而言,從打開Uber到訂購你愛吃的餐點,使用者不必打開手機找餐廳、選餐點,而是透過語音告知Rabbit R1你要吃的餐點,就能跳過一連串的介面操作,直接看到結帳畫面,只需確認內容即可送出。
定位
Ai Pin和Rabbit R1都是隨身助理,但是兩者的使用情境上有些不同。
Ai Pin除了基本的AI問答之外,主要用途為以AI結合個人化資料,透過AI幫你做個人管理。舉例來說,使用者可以在Ai Pin預先輸入每天膽固醇的攝取上限值,每當要吃食物時,透過Ai Pin的攝影機可以辨識食物的膽固醇含量,並自動幫你加總,你在選擇晚餐時,Ai Pin就會告知你今天膽固醇攝取量是否超標。(當然精準度還有待驗證,如果不精準的話就沒意義了);此外,Ai Pin也可根據你的行事曆,幫你摘要接下來的行程。
Rabbit R1則可以連結你常用的app,並且根據你的使用習慣,幫你完成平常你在app上做的事。譬如幫你用Uber點你常吃的餐點,或是用Spotify播放你常聽的音樂,當然也可進一步詢問播放中歌曲的作曲人是誰;你也可以透過訓練模式,讓Rabbit R1學習你操作介面的過程,之後讓Rabbit R1幫你代勞。如果有玩遊戲的朋友,可想像成以前電腦的按鍵精靈或是遊戲外掛,只是你不用設定腳本,而是讓AI去學習你操作的過程,然後讓AI幫你處理你生活中常用的app。
簡言之,Rabbit R1目標是減去你從打開app到完成任務,這之間所有的步驟,它就像app的AI外掛;而Ai Pin目標則是成為一個懂你的貼身助理。
價格
Ai Pin售價699美元,另外每個月要付24美元月費,其中包含無限次AI訪問、電話、網路和資料儲存費。
相較之下,Rabbit R1只要199美元的裝置買斷費,不需要月費,網路則是依靠全球通用的4G LTE SIM卡。
以費用而言,Rabbit R1的定價較容易直接購買,而Ai Pin的價格則近似iPad或Apple Watch,消費者難免會和平板或智慧手錶做比較實用性;Rabbit R1不需要月費的模式,也較容易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。
AI比較:LLM vs LAM
在AI模型方面,Ai Pin和Rabbit R1是以不同方式解決不同問題,所以要說誰勝誰負,或許比較沒有意義。
Ai Pin使用Open AI的LLM GPT-4結合個人資料,就像帶上一個訓練完善的LLM,化為個人的特助在你身邊,幫你解決日常瑣碎的問題;Rabbit R1使用LAM,目標是刪減所有app的操作過程,節省使用者的時間。
LLM最終會朝向通用人工智慧邁進,提供使用者隨身的個人化超級特助,LLM的終點或許更強大,但兩個AI模型也有互相連結使用的可能。譬如,使用者要操作手機app或電腦軟體時,可藉由LLM理解與溝通,LLM再呼叫LAM完成任務。
另一方面,Rabbit R1的LAM目的是減去開app到完成任務的時間,但若未來由AI運行app,不需要介面的話,LAM還有存在的必要嗎?或是手機本身作業系統就具有LAM的功用,那Rabbit R1未來的定位在哪?
使用情境:穿戴裝置 vs 掌上裝置
Ai Pin是夾在衣領上的穿戴裝置,而Rabbit R1則像掌上裝置。
兩者皆具特色,但我認為都不是最佳解。
我們可以思考看看,Ai Pin夾在衣服上的佩戴方式符合大眾的習慣嗎?若是用手機或手錶,這位特助是否會更「貼身」?
另一方面,我們已經有一個掌上裝置「手機」了,那我們還需要另一個掌上裝置嗎?兩者是否能整合?
我認為穿戴裝置的定位不等於智慧型手機,而掌上裝置卻可能被併入智慧型手機。
穿戴裝置必須提供智慧型手機沒有的功能才有存在意義,譬如貼身的健康數據測量,或是隨身記錄個人接觸的到的資訊。
人機互動
Ai Pin和Rabbit R1都仰賴鏡頭和麥克風偵測環境,並以揚聲器播放聲音回饋使用者;兩者主要不同點在於Ai Pin用鐳射墨水投影訊息在使用者手上,而Rabbit R1則有彩色顯示器。
雖然Ai Pin創辦人希望打造無螢幕的體驗,減少現代人對長期依賴智慧型手機螢幕的現況,然而,人類為了高速並舒適的獲取資訊,大螢幕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。
觀察過去智慧型手機螢幕越做越大,以及手機業者推出摺疊手機,都是為了滿足高速並舒適的獲取資訊;大尺寸電腦螢幕、甚至電視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根據上面的推論,只要是長期使用的裝置,尤其是個人助理這種陪伴在使用者身邊的角色,人類絕對需要螢幕,過於簡單的畫面也不行,必須要足以顯示文字、圖像、圖表、語音、影片等多樣化的資訊內容。
無論任何裝置,只要本身沒有螢幕,以連線方式將資訊傳輸到手機顯示,可能是目前比較好的方式,這點也可從目前許多裝置由手機操控觀察得知;因此,我並不看好只靠語音和只能顯示簡易文字和UI的Ai Pin。
總結
假設你的手機具備Ai Pin個人助理的能力,而你常用的app都內建和Rabbit R1一樣的功能,或具備能發號司令的中控app,可學習如何操控所有app,跳過所有介面操作,那我們還需要Ai Pin或Rabbit R1的理由是什麼?
除非這些新裝置具智慧手錶的心律感測或健康追蹤,或是能完成在手機上做不到、操作極為不便,或是工作效率太差的任務,恐怕才有獨立存在的必要性。
換句話說,無論是Ai Pin或是Rabbit R1,我認為這類裝置的功能,最終還是會被整合到手機上。
用賈伯斯簡報的方式來說,智慧型手機將從瀏覽器(上網)、iPod(隨身聽+app)、電話這三項功能集合的裝置,延伸再加上AI與個人助理。
儘管如此,我認為Ai Pin和Rabbit R1都是AI科技發展中必經的過程。
雖然AI個人助理勢必將陸續結合到終端裝置,但能否產生效益的關鍵恐在於「如何有效率的驗證AI訊息的真假」,由使用者親自確認,仍會是人機互動最嚴謹的終點。
要減少AI回答跟人類想像的落差,還是得從收斂問題下手;如同老闆只對經理丟下一句「如何提高營收」時,經理一定會進一步詢問,老闆是否對某產品不滿意,希望改善既有產品營收,或是有開發新產品的想法,抑或是給團隊自行發揮,這些疑問,都必須層層收斂。
人類給AI的提示(prompt)太過簡單,當然會發生溝通上的誤解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AI個人助理勢必要具備收斂模糊問題的能力,根據使用者的問題,進一步詢問細節一步步收斂,將是人類與AI互動的趨勢。
PS 我一度腦衝想買Rabbit R1,它的外型設計真的很吸引我,幸好首發國家沒有臺灣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