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Q1一下就過了,這三個月有種要讓自己忙一點的念頭,雖然是好事也有多賺些收入,但總覺得自己未來的大方向不是那麼的肯定。
大綱
這段期間在幹嘛
這三個月重點在「工作」,以及完成一項遺願清單「帶父母出國自由行」。
工作
在工作上,主要以影片剪輯的案子為主,另外還有文章內容撰稿,和撰寫合夥日料店的社群行銷。
- 影片剪輯:課程影片和 YouTube 節目影片為主。
- 內容撰稿:軟體公司的文章。
- 社群行銷:津居食料理維持每周一篇貼文的產出,曝光到IG、FB、Line@上。
帶父母出國自由行
帶父母出國玩是我人生中其中一項 bucket list (遺願清單),我在2022十二月訂了機票,然後在今年2023 的3/10~3/18去了日本九州自由行,困難的地方是要帶父母和小孩在不租汽車的情況下(家人不希望我開右駕…哈哈),走完九天的行程。
我的父母今年已經67和62歲,小孩則是4歲,在這個組合下,要考量的事就不是情侶或一個人出國這麼簡單了,我花了非常多時間做好準備,只為了讓旅行不留遺憾。
從結果來說,兩老對旅行是相當滿意,遺願清單也可以圓滿地劃掉一筆。
PS 對旅遊內容有興趣的可以看下面這四部Vlog影片:
Part 1 探秘福岡熱門景點
Part 2 尋訪熊本城.漫步由布院風情
Part 3 零距離餵獅子.一窺別府地獄之美
Part 4 漂浮山頂,別府纜車躺著上鶴見岳
這段期間有什麼進展
在家工作一段時間後,發現雖然我才剛踏入自由工作行列,也許是因為有家庭的關係,總覺得我的終極目標不是許多人羨慕的數位游牧,那種拿著筆電到許多國家一邊工作、一邊生活的模式。
相反的,我比較喜歡定居生活。硬要說游牧的話,我可能還比較喜歡開露營車,停在某個地方(類似森林或海邊)工作和生活吧。
近期對自己追求的人生是更清晰了,但也忽略了一些事情。
這段期間忽略了什麼
雖然有收入,但好像還是有那麼點迷茫,不是那麼的肯定。所以就來檢討一下,這段期間忽略了哪些事情吧。
時間管理
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,變成自由工作者之後就很容易一想到什麼最急件的工作就去做,而忽略了應該要像以前一樣,好好的分配時間。
想到什麼工作就去做,這也導致了…
- 沒定期開發新客戶
- 沒定期發文
- 沒定期運動
目前是提醒自己利用平日下午休息時間來運動,但深深覺得以我的個性來說,還是要提醒自己每天要做某些事,用Habit Tracker來追蹤。
除了上面這些事情之外,還有一個大大的問題。
Big Picture在哪?
簡單來說就是人生的主軸在哪?
前陣子跟朋友借來瓦基的「只工作、不上班的自主人生」這本書,裡面有一段是寫到瓦基以前還在上班時,他和主管聊天,他主管問他:「你的 Big Picture 是什麼?」
瓦基在反思和閱讀學習後,透過一些方法思考這個問題,並找到Big Picture。其中我認為重點如下:
- 以終為始:做任何事都要以終為始,先想好終局是什麼。以人生來說就是你想成為什麼人?你的終點是什麼?有明確的終點後,再設定小的里程碑一步一步去達成。
- 十年願景:想像十年後,你的一天生活是什麼過的?你早上起床在做什麼事情?做什麼工作?三餐怎麼準備?興趣是什麼?而別人認為你是什麼樣的人?十年願景就是一個「終」。
- 兩年故事封面:想像兩年後,你最有成就的事情是什麼?比如被某某雜誌採訪、比賽得獎、取得哪些證照?書中提到,就算兩年沒有達成也沒關係,只要往那個方向前進,達成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。
上面這些知識在很多一人公司的書裡面都能找到類似的理論,但我覺得最難的不是理論或方法,最難的問題是了解你自己。
你的「終」是什麼?你要怎麼決定這個終?對我而言,主要就分兩塊:人格和事業。
- 人格:你想成為什麼人?
- 事業:你的志業是什麼?而你想要一直做的事情是什麼?這件事情對他人有價值嗎?
人格對我倒不是太大的問題,順從自己的內心就行了。但事業就是很多人、包含我的大問題。
我們常聽別人說讀什麼科系很賺錢、做什麼生意很賺錢,然後就跟風去做了。雖然能理解有些人不需要思考志業,只要能賺錢就好了,畢竟動物為了生存本來就只是為了混口飯吃。
但要活得更順從內心、自主掌控,那志業就是讓生命帶有意義的事。
樸實來說,假設你有 10 種能賺錢的技能,或對他人有價值的專長,哪個才是你真心想一直去做的事呢?那個也許就是你的志業。
高尚一點,你人生在世想要達成的願景是什麼?
下一步怎麼走?
近期在做網站和影像剪輯的案子,還是要維持收入一定的收入,也就是保持瓦基書中提到的「預設存活」的狀態。
目前在這個過程中,也一邊探索新的方向。我繼續跑去去圖書館借了創業、認識自我的書。
在這裡順便大推一下桃園圖書館的運送服務,桃園圖書館的APP有免費提供書本運送的服務,可以免費把其他館的書運到你家附近的圖書館,慶幸我家離圖書館超近,這大概算是我的不平等優勢吧?
我相信其他縣市也有一樣的免費服務,如果你住處附近有圖書館,記得好好運用它。
最後也提醒自己,要專注在可掌控的事,不要煩惱太多不可控的事。
例如我喜歡紀錄VLOG,就專注在兩周出一支影片,而不是專注有多人訂閱我的頻道。當然也不是說發佈不要注意觸及,而是說,那只是之後創作的修正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