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介紹「智慧型穿戴裝置」,討論智慧型穿戴裝置的定義、功用、市場概況、主流產品、風險與缺點、以及未來的可能性。
討論的穿戴裝置以智慧型手錶/手環,以及元宇宙(AR/VR/MR/XR)扮演要角的智慧型眼鏡為主。
大綱
智慧型穿戴裝置的定義
智慧型穿戴裝置(Smart Wearables / Wearable technology)是指可穿戴在身體上的電子產品,一般來說會觸碰到皮膚,通常包含各式傳感器,具備電腦運算能力,甚至能連接網際網路。
這些裝置主要功能為提供用戶即時的健康監測、運動追蹤、通知提醒、定位導航、娛樂、提升工作效率,高階智慧穿戴裝置還可以延伸更多進階的應用。絕大多數的智慧型穿戴裝置可以與智慧手機、電腦等設備進行數據交換。
目前最常見的智慧型穿戴裝置,有智慧型耳機、手錶、手環、眼鏡。而智慧型眼鏡又與其他穿戴應用範疇略有不同,後續會一一說明。
智慧型穿戴裝置市場發展現況
首先我們來看全球與台灣智慧型裝置的出貨量。
在IDC全球穿戴式裝置季度追蹤報告研究顯示,穿戴式裝置市場在2022年第二季的全球出貨量,年衰退達6.9%,出貨約1億台。而智慧型手環和智慧型手錶皆呈現負成長。
註:IDC的報告包含智慧型耳機,如無線藍芽耳機。
再看看2023年第一季的台灣,穿戴式裝置市場總量為 86萬台,YoY下降 19.3%。其中,智慧型手錶市場第一季進貨量為19萬台,YoY下滑18.1%;智慧型手環市場的進貨量為10萬台,YoY衰退19.2%。
綜觀全球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(CAGR,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),Research and Markets研究指出,因烏俄戰爭影響,2022年到2023年智慧型穿戴的年複合成長率僅13%。
除了烏俄戰爭,造成全球及台灣市場銷量衰退的原因,與過去2022年劇烈地通脹可能有關。經濟衰退的影響,讓智慧型穿戴裝置這類偏向「讓生活更好」的加值商品,暫時變成次要的選項。部分的消費者在選擇上,會以務實的角度優先滿足生活所需,保留預算以備未來可能發生的不穩定衝擊。
IDC的研究也提到消費者更傾向在解封後,優先將資金用在旅遊、餐飲及娛樂等用途。
展望未來,各家研究機構預測的年複合成長率略有不同。
Research and Markets研究預測,預測2023年到2027年,智慧型穿戴裝置以年複合成長率 10.2%的速度,在2027年全球市場規模將成長到 343 億美元。
Mordor Intelligence 研究預測,2019年到2027年,智慧型穿戴裝置以年複合成長率19.48 %的速度增長。
Future Market Insights則預測,2023年到2033年,智慧型穿戴裝置以年複合成長率 20.1%的速度,2033年全球市場規模將成長到 3698億。
從上面的調查研究機構來看,估計在未來幾年,智慧型穿戴裝置的年複合成長率落在10%~20%左右,市場規模仍在持續擴大的狀態,大多數分析師與機構仍看好智慧型穿戴裝置。
至於智慧型穿戴裝置的品牌市占率,以總量而言,在2022年Q2的排名龍頭為Apple,其次為三星、小米、華為。
主流智慧型穿戴裝置
多數的研究機構會將智慧型耳機也列入智慧型穿戴裝置,惟本文以智慧型手錶/手環、智慧型眼鏡為討論主體,因此先不討論智慧型藍芽耳機。
智慧型手錶 | 智慧型手環 | 智慧型眼鏡 | |
示意圖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簡介 | 以手錶造型為出發的智慧型穿戴裝置,螢幕和傳統手錶大小相似,能夠替換錶帶、螢幕顯示來展現個人風格。 | 主要定位於健康和運動用途。智慧型手環也能夠替換錶帶、螢幕顯示來展現個人風格。 | 頭戴式的智慧型穿戴裝置,通常以眼罩或眼鏡的造型呈現。智慧型眼鏡裡面有顯示螢幕,可以透過控制器、手勢等操作,在全虛擬(VR眼鏡)或真實(AR/MR眼鏡)的世界裡,進行空間互動體驗。 |
功能 | 健康追蹤、記錄步行距離、心率監測、睡眠監測、壓力管理、女性經期追蹤、跌倒偵測、車禍偵測(遇到意外自動撥打救援電話)、訊息接收、通話(可以接收來自手機或其他連接設備的訊息、電話等,用戶無需拿起手機就能做訊息溝通)、GPS導航、音樂播放……等功能。 更強調與手機連動的功能和擴充性,能應付更多日常生活、工作、運動、登山的需求。 | 健康監測、記錄步行距離、追蹤睡眠品質、心律監測、通知……等功能。 比起智慧型手錶而言,體積較小、續航力較強,但功能也較陽春,專注於健康、運動用途。 | 主要提供擴增實境(AR)、虛擬實境(VR)、混合實境(MR)或延展實境(XR)的沉浸式體驗。 可進入全虛擬的空間,或是在現實空間出現疊加資訊,大多應用在工作和娛樂用途。 主要依據開發者提供的應用程式,而有不同的體驗。 |
電池續航力 | 低功耗最長約2天,通常不到24小時,每天要充電 | 最長14天,一般大多約7天 | 最長3小時以內,通常插電使用 |
主要廠商 | Apple、Samsung、Garmin、Fitbit(已被Google收購)等 | Fitbit、Xiaomi、Garmin、Huawei等 | Meta(收購Oculus)、HTC、Microsoft、EPSON、Apple、Magic Leap等 |
價格範圍 | 約新台幣2,000元至20,000元之間。 少數具特殊用途、如潛水用途的錶,售價可達4萬元或更高。 | 約新台幣500元至10,000元之間 | 約新台幣15,000元至110,000元之間 |
普及度 | 智慧型手錶已經相當普及,許多人使用它們追蹤健康、接收通知,讓生活與工作更便利。 2022年,台灣約銷售91萬隻智慧型手錶。(資料來源:IDC) 2023年智慧型手錶的滲透率約達2.69%。(資料來源:DemandSage) | 智慧型手環在健康追蹤領域非常流行,許多人使用它來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。 2022年,台灣約銷售61萬隻智慧型手環。(資料來源:IDC) | 智慧型眼鏡目前仍處於較早期的階段,尚未廣泛普及。 2022年,台灣約銷售出貨約1,900台智慧型眼鏡。(資料來源:IDC) |
市場潛力 | 智慧型手錶的市場潛力仍然很大,除了與手機有更多連動功能之外,在萬物聯網的時代,將創造更多便利性,譬如可作為智慧家庭的操控中台。 | 由於對健康和健身的關注日益增加,智慧型手環的市場潛力也相當大,在未來和智慧型手錶的界線會趨於模糊。 | 智慧型眼鏡虛實整合的特性,在AR/VR/MR/XR領域各自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,持續影響建築、製造、設計、娛樂、教育、醫療等多個產業。 |
據DataReportal 2023年1月的報告指出,在全球16~64歲的網路使用者之中,有將近30%的人有智慧型手錶或手環,有5.6%的人有VR裝置。
值得注意的是這群人中,擁有智慧型手錶或手環的比例(29.9%),已經快追上擁有平板的比例(33.7%),也遠高於擁有遊戲主機的比例(20.3%)。
以下再針對智慧型手錶/手環與智慧型眼鏡做說明。
智慧型手錶/手環
撇除智慧型耳機,最大眾化的智慧型穿戴裝置就是智慧型手錶、智慧型手環。兩者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,幾乎所有的手環有時間功能,而手錶也有健康功能。智慧型手錶與App連動和其他擴展功能的差異,可能會是未來與智慧型手環最大的區隔。
智慧型手錶可以透過應用程式來延伸更多功能,例如音樂播放、支付功能等。Apple Watch也整合自家生態系,可以用來解鎖Mac電腦,不必再輸入密碼,整體操作更為人性化。
而擁有GPS的智慧型手錶/手環具備導航和定位功能,方便用戶在戶外活動時確定位置和導航路線。唯獨其中的使用者體驗細節不同,例如部分導航功能會顯示所在位置、路線、地圖,部分則只顯示距離多少後,在哪個路名要轉彎。
智慧型手錶在2000年後開始慢慢發展。Garmin 第一款穿戴式裝置 Forerunner 101 ,早在 2003 年就發布;2013年三星發布該公司第一隻智慧型手錶Samsung Galaxy Gear;2015年Apple也發售Apple Watch;而2007年成立的知名智慧型穿戴裝置公司Fitbit,則在2021年被Google收購 。

智慧型手錶能廣泛蒐集使用者日常生活習慣、健康數據的特性,讓大型科技公司紛紛參與投資研發,不想放棄這個賽道。
智慧型眼鏡
智慧型眼鏡在工作、訓練、娛樂等使用情境表現突出。其優勢是沉浸感強,因此在模擬訓練時,能夠身歷其境,訓練成效高,而娛樂體驗也更能融入情境。
在建築、工業、設計、軍事訓練上,可以利用以VR/AR眼鏡進行情境模擬。比如建築業利用智慧型眼鏡,來確認配線;工業操作流程的訓練,可以不限時間、地點的進行專業培訓;設計行業可以透過VR/AR眼鏡做3D立體的呈現,溝通更精準;軍事訓練可以模擬情境、團隊戰略。這些應用除了能避免潛在危險,也能藉由VR/AR眼鏡降低移地訓練的通勤成本與時間。
在娛樂方面,市場上較成熟、較大眾的體驗,以VR眼鏡為主,其中分為家用和商用。家用包含和遊戲機整合的Sony PlayStation VR眼鏡,以及各自擁有自家VR應用程式商店的 Meta Quest系列,和來自台灣的HTC Vive系列。在商用方面,許多展場或遊樂園的VR體驗,也是直接使用Meta Quest 或是 HTC Vive系列做客製化開發。
智慧型眼鏡分為三種,分別是滑入式頭戴裝置(Slide-on HMD)、分離式頭戴裝置(Discrete HMD)、整合式頭戴裝置( Integrated HMD)。
滑入式頭戴裝置(Slide-on HMD) | 分離式頭戴裝置(Discrete HMD) | 整合式頭戴裝置(Integrated HMD) | |
體驗分數 | ⭐ | ⭐⭐⭐ | ⭐⭐⭐⭐⭐ |
示意圖 | ![]() | ![]() | ![]() |
定義 | 滑入式頭戴裝置本身像一個「殼」,感測器、運算、螢幕顯示都交由智慧型手機負責。 | 分離式頭戴裝置包含感測器、螢幕顯示,只有運算交由外接電腦。 | 整合式頭戴裝置是一手包辦感測器、運算、螢幕顯示的智慧型眼鏡。 |
使用方式 | 從手機開啟應用程式,放入滑入式頭戴裝置前方,戴上頭戴顯示器進行體驗。 | 將分離式頭戴裝置接上電腦,以電腦執行應用程式,戴上頭戴顯示器進行體驗。 | 直接戴上整合式頭戴裝置進行體驗。 |
代表產品 | 早期用紙板折成VR眼鏡的 Google cardboard,或已經停產的Samsung Gear VR | HTC Vive、Oculus Rift、PS VR | Meta Quest、Microsoft Hololens、Apple Vision Pro |
推出日期 | 2014年開始 | 2016年開始 | 2016年即有Microsoft Hololens。但2019年推出的產品如 Microsoft Hololens 2和 Meta Quest 才較成熟 |
未來趨勢必定以符合人性的方向方展,除非特殊用途或預算限制,否則使用者一定會優先採用整合式頭戴裝置(Integrated HMD),原因是使用者不必準備其他運算裝置,直接配戴智慧型眼鏡使用是最方便的。
智慧型眼鏡體驗好壞的另一個重點是FOV(Field of view),可視範圍。
人類雙眼的水平FOV最寬約220度、高約130度,其中雙眼水平重疊區約120度、上下60度是聚焦範圍。

早期有些AR眼鏡FOV較小只有40度左右,如果虛擬世界的畫面超出FOV範圍,眼前的的虛擬世界會被切成FOV度數大小的長方形,長方形的外圍會無法顯示虛擬世界的畫面,完全無法做出沉浸的體驗,用白話解釋就是會「出戲」。
上述的AR眼鏡FOV視野,可以參考下圖。左邊是FOV不夠大的畫面,右邊是接近最佳體驗大小的FOV。
相比近年推出的AR/VR/MR眼鏡,FOV都大幅提升了許多。譬如2023年推出的Apple Vision Pro雖然沒公布FOV,但據體驗過的人表示,FOV大約落在100~120度,與目前大多數體驗較好的VR裝置差不多。未來是否有智慧型眼鏡能突破更高的FOV,值得我們期待。
智慧型穿戴裝置風險與缺點
蒐集個資與數據
雖然智慧型穿戴裝置有許多功用,但是裝置可能會蒐集、傳輸使用者的個人數據,包含睡眠時間、健康資訊、運動習慣、位置等。這些數據可能用於針對個人化的廣告投放、數據分析、研究,如果未妥善保管這些數據,可能會導致個人資料泄露或其他潛在的安全問題。
Garmin 2022年8月31日版本的隱私權政策中,就明確說明會蒐集資料,了解使用者如何使用特定功能。廠商在你使用這些功能之前,就會要求你預先同意。

最後更新日期:2022 年 8 月 31 日 版本
長時間配戴皮膚可能會過敏
Meta在2021年總共收到 5,716 起,使用Quest 2之後皮膚過敏的回報,過敏症狀包含疹子、紅腫、搔癢、蕁麻疹等,其中甚至有 45 個案例需要醫學治療。
Apple Watch的官網也註明少數人可能會對特定材質有所反應,原因可能是過敏、肥皂、汗水等刺激物,或其他因素。儘管Apple已表示經過數千項材質成分測試、毒性評估,並諮詢合格皮膚科專家,但Apple Watch 官網也標註部分錶帶含有鎳或丙烯酸鹽材質,仍可能會引起部分使用者過敏反應。
mobile01上也有使用者討論Samsung Galaxy Fit2或其他品牌手錶時,皮膚會過敏甚至出現水泡。若發生皮膚過敏的情況,替換金屬或帆布錶帶可能是一個方法,但每個人的過敏源不同,仍需依個人情況調整。
智慧型手錶/手環為了讓觸感引擎、電子與光學心率感測器等功能發揮最佳效果,錶背必須和皮膚接觸。廠商會要求使用者以不過緊、不過鬆的方式佩戴,這也延伸了另一個問題,配戴過緊、過鬆的標準為何?差一點點,或是過鬆的話,健康監測的數據是否準確?
健康監測數據可能不準確
智慧型穿戴裝置在追蹤健康數據方面具有潛力,但其準確性仍是一個問題。在某些情況下,這些裝置可能提供不準確或誤導性的數據,導致錯誤的健康評估或不適當的行動。
2017年一項發表於《JAMA Cardiology》期刊的研究”Accuracy of Wrist-Worn Heart Rate Monitors” ,就評估了幾種不同品牌和型號的智慧型手錶,在測量心率方面的準確性。該研究發現,一般來說腕戴式的偵測器在休息時心率測量較準確,而在運動時準確度較低。

而儘管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心血管研究所,曾測量Apple Watch的心率檢測準確度能達到90%,但也有台灣醫師提醒,蘋果手錶並非全時測量,測出來沒事不代表真的沒事。
續航力不足
電池壽命和充電需求一直是智慧穿戴裝置的大問題,智慧型手錶目前每天充電幾乎是必然,雖然電池和降低功耗的技術一直進步,但是其他新應用技術也更耗電,一來一往幾乎正負抵消。
相比之下,智慧型手環則是目前續航力較佳的選擇,但相對地能用的擴充應用就比較少,較適合單純專注在健康與運動功能的使用者。
智慧型眼鏡則是幾乎全程插電使用,否則遊戲玩到一半或是訓練到一半忽然沒電,體驗就被突然中斷。
總結:智慧型穿戴裝置的未來
綜觀上述許多研究機構預測的年複合成長率,智慧型穿戴裝置在耳機、手錶、手環這幾個大眾市場,還有非常大的成長潛力。而在智慧型眼鏡市場,更有可能出現破壞式創新的產品,尤其屢次顛覆市場的蘋果,在2023年發布了Apple Vision Pro,又再次掀起市場對元宇宙、智慧型眼鏡的關注。
在萬物聯網的時代,任何我們穿戴的物件,像是鞋子、手套、衣服,甚至隱形眼鏡,都有機會開發智慧穿戴應用,雖然不一定都有機會像智慧型手錶一樣普及,但若細分使用情境找到利基市場,仍大有發展性。譬如 Podoon智慧鞋墊,就協助跑者偵測跑步姿勢、著地方式、膝關節負荷指數等等,藉此改善跑步習慣或預防受傷。


放眼現在,大眾較能接受的就是智慧型手錶/手環,這也和人類長久以來配戴傳統手錶方式相同,轉換摩擦力較小,這點就像當年從傳統手機轉移到智慧型手機的過程一樣。
在應用情境上,若能結合更垂直的應用,或是讓日常生活更便利,才能更深入幫助人類生活。
譬如說手錶是否能整合醫療資源,能夠定期獲得醫療院所或專業醫療人員的報告?或者從大眾需求的角度出發,是否能取代手機的通話、通訊、支付等功能,出門不必戴智慧型手機。
在智慧型眼鏡的部分,要走到科幻想像中人人戴智慧眼鏡上街的情景,起碼要做到外觀不會遭受異樣眼光的設計,但以目前科技發展來說,要把電池、感測器、顯示器、CPU等元件都塞入眼鏡,同時還要兼顧輕便美觀,還有非常、非常遙遠的一段路程。以目前而言,外觀比較可能逐步迭代,而把重心放在優化工作效率、生產力、家庭娛樂等體驗。
智慧型手機發展也是過了十幾年,伴隨著4G、5G網路、硬體的進步等因素,才慢慢地變成高生產力的工具,擁有堪用的相機、剪輯影片、幫助工作、叫外送,迅速地獲取與傳遞資訊。
智慧穿戴裝置還需要一段時間發展,但就研究機構、製造廠商、使用者每一種角度來看,智慧型穿戴裝置在未來科技發展中,肯定一直會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。